Author: mingkwong

  • 如何用你的歌聲去感動別人? (下) How can you touch people with your singing? (II)

    In the previous article, I mentioned that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audience, whether it is directed towards their own problems, knowledge or aesthetic judgments, is an obstacle which has to be surmounted in order for a performance to be touching. How can we overcome such hindrance? I believe that having a mental picture while performing is the…

  • 如何用你的歌聲去感動別人? (上)How can you touch people with your singing? (I)

    As a singer, nothing gives a bigger compliment than the tears of the audience. The tears mean that you have transcended the technicalities of singing (such as breath support) and have made music– music that reaches their souls. Hence,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is lofty goal, singers have tried various ways: moving their bodies and limbs,…

  • 從哲學角度看歌唱技巧(下) [Vocal technique from a philosophical viewpoint (Part II)]

    甚麼是真相? 亞里士多德説“指鹿為馬,便是假,按照事實說話,便是真。”[註1] “太陽從東方升起”是真的因為這是我們每天早上所看見的景象。”吸氣時肚子會脹” 是真,而”吸氣時肚子會縮”是假,因為前者符合我們每天的經歴。概括來說,這就是哲學裏說的”真理符應說”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一個句子是真的如果它對應事實。 但是,我們會否犯錯? “太陽從東面升起”,對我們來説,是真的因為我們眼睛看見和其他人也這樣說。但我們不可能走到地平綫那邊去望望,也不可能用手觸摸一下。那麼,眼睛和道聽塗說是否已經足夠去證明一個真相呢?所以有些哲學家,例如Donald Davidson,覺得”真理符應說”只不過是在比較想法與想法– “太陽從東方升起”只是想法,不是事實。因為真理無法從比較兩個想法中獲得,所以他們提出了”真理融貫說” (The 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概括來說,”真理融貫說”是說一組句子是真相若句子間沒有予盾。 在歌唱技巧裏,可能”真理融貫說”會比較適合因為歌唱技巧干涉很多個人的感覺。舉例歌唱技巧”吸氣時應像聞玫瑰一樣”: 究竟這句是指”想像用玫瑰的香氣無聲地注滿肺部” [註2] ,抑或是吸氣時向上提zygomaticus (一組面部皮下肌肉),像一個人遇見一些令人心擴神怡的玫瑰一樣?這例子說明一些歌唱技巧比較適合用”有否自相矛盾” 來決定是不是真理,因為不容易去說明這技巧是對應身體那部份。 在哲學裏,因為對於”想法”,”知覺”,”現實” 眾說紛云,有些哲學家如C. S. Peirce 和Richard Rorty 對”真理” 提出了新的想法–        實用主義(Pragmatism)。簡單來說,對實用主義來說,”真理”是有用的[註3],和“真理” 是多人相信的。[註4] 實用主義應用在歌唱技巧上會帶來兩點: 第一,歌唱技巧的真理會令我唱到; 第二,多人用的歌唱技巧是對的。這兩點是不是正確?會不會令你歌唱生命延長?若人人都用同一方法去唱歌,我們會否失去獨特的聲音? ”真理符應說”?”真理融貫說”?實用主義?我現在列出一些歌唱技巧,你又會如何構造你自己的“歌唱技巧”? 唱高音時肚子維持膨脹狀態 唱高音時縮肚 吸氣時像聞玫瑰一樣 (慢) 吸氣時像有驚喜一樣 (快) 唱歌時感覺聲音從後而出 唱歌時聲音永遠在前 [English Version] What is truth? Aristotle says, “To say of what is that it is not, or of what is not that it is,…

  • 從哲學角度看歌唱技巧(上) [Vocal technique from a philosophical viewpoint (Part I)]

    我的high C crack了。”一定是剛才support 不夠…..唉吔,我唱歌前忘了吃牛扒(前香港演藝學院聲樂系系主任聶明康先生跟我說他認識一個唱歌前一定要吃牛扒,否則唱不了的歌唱家),所以沒有力氣去support 了…..不是不是,剛才指揮/伴奏沒有給我足夠時間去凖備個高音….”相信很多唱歌的朋友也曾有以上的心路歴程。其實,在哲學上是可以證明,一個觀察到的現象背後可以有無限的理論。[註1] 換句話說,一個”後果” (effect) 可以有無限個原因(cause)。 上一段從後果出發,如果從原因出發呢?一個人可以說”因為我用了這技巧唱了n個美麗的high C, 所以從此打後我所有的high C 都會美麗”? 這情況有點似以前的歐洲人:他們在歐洲看過n隻白天鵝後,就認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誰不知後來有人在澳洲發現了黑天鵝。這在哲學上稱為”歸納法的問題” (the problem of inductive reasoning)。這”歸納法的問題”更為影響歌唱家,因為對歌唱家來說,身體就是樂器而身體很容易受不同因素環境,例如疾病和時差等。一個歌唱家在維也納唱了n個美麗的high C,然後在三藩市的(n + 1)個high C會同等漂亮嗎?一個紥實的技巧可以戰勝這”歸納法的問題”,或是不可能的嗎?請參考以下句子: -雖然他病了,但他紥實的技巧仍令他唱出美麗的聲音 -雖然他有紥實的技巧,但他的病令他唱不了。 第一句,很明顯地,說明一個歌唱家技巧有多厲害。第二句呢?第二句有自相矛盾嗎? 無論如何,從哲學上的因果關係來看歌唱技巧是很令人着迷的。除了用原因和結果來看之外,有些哲學家如Elizabeth Anscombe (1919 – 2001) 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 與其說A 導致B,我們可否説A 決定 B ? [註2]決定和導致的差別可以用以下的例子來説明: 在星巴克的餐牌上有caramel macchiato和mocha frappuccino等。你決定去飲caramel macchiato,但可能背後沒有甚麼東西導致你去飮caramel macchiato。用”決定”而不用”導致”是一個對因果關係新的想法。 看畢全文後,你認為歌唱技巧是:  A) 一個去決定自己發出甚麼聲音的方法  B) 當唱得不好時,一個自我診斷,找出原因的方法[果-> 因]  C) 一套要做的東西,若我要把歌唱好[因-> 果] [English Version] I cracked my high C. “It must be due to my lack of support….oh yea,…

  • 成年人學琴 [Piano for Adults]

    坊間關於成年人學琴可以減壓等文章已很多,我還有甚麼可以加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覺得需要思考一下成年人和兒童心理上最大的區別,因為”益處”是非常視乎對象是誰。成年人和兒童心理上最大分別,我覺得,就是人生經驗之不同。例如我覺得小朋友不會明白Brahms在他的作品中(例如Intermezzo Op. 118 No. 2) 表達對他師母Clara Schumann 的苦戀– 成世「祝君好」。再者,人生經驗之不同等同於對自己認識的不同,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是透過經驗造就的。再推理下去,根據德國哲學家Schopenhauer (叔本華)的說法,理解音樂和理解自己是有關的(註1),所以成年人應該比兒童更能了解音樂。 當你明白了音樂背後的情感,你便可透過彈琴把這情感”放手”出來。”放手”完的感覺似英國詩人John Milton (名著Paradise Lost “失樂團”的作者)所說的 “calm of mind, all passions spent” 。這種”明白” ,然後“放手”,是只有成年人才會享受到的益處,尤其兒童往往只會要多一點,捉緊一點,不曉“放手”。 最後,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下我彈的Brahms Intermezzo Op. 118 No. 2: [English Version] There has been a huge amount of books, discourses in general, about the benefits of learning piano for adults, such as stress relief. Is there anything else I can add?  Before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 即刻去旅行 [Northern France]

    香港人– 包括我在內– 愛旅遊乃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每次去歐洲,真是很累– 十多個小時飛機不用說了,還有時差呢?下了飛機,若要再坐數小時的汽車,那真的是不要命了。 我最近彈了Debussy 那首為單簧管而寫的Première Rhapsody, 作品的開端令我想起法國北部的海灘,甚至Mont-Saint-Michel (一個UNESCO遺址)。 我個腦一瞬間便可到達法國北部,但我身軀卻不能: 我身軀要坐十多小時飛機,再坐多個小時的車才能到達法國北部。其實這背後涉及自笛卡兒時候便困擾哲學家的Mind-Body Problem: 我的Body 同我的Mind 關係是甚麽?近代哲學家如John Searle想的更複雜: Mind,意識(Consciousness),”我” (“I”),第一人身的看法(First-person Point of View) – 這些全是同義詞嗎? 我沒有能力在這𥚃給一個答䅁。只不過,Mind-Body Problem 真的是同大家息息相關的:Body 可以在法國,但Mind 擔心香港的一些事情; 可以Body 在中環,但Mind 在法國。我相信這是大家經歷過的。 最後,正如德國理想主義(German Idealism)哲學家謝林(Schelling)所説: “`大自然的系統就是我思想的系統。”[1]透過音樂,我的思想和法國北部的自然景色瞬間便連為一體了。 最後,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令我想起法國北部的音樂。 [English Version] Hong Kong people, including myself, love travelling abroad. Yet, sometimes, travelling can be prohibitively exhausting – especially from Hong Kong to Europe. Those hours on the plane, on the car (if your destinations include…

  • 大個仔/女與自我檢討 [Learning piano and building a feedback mechanism]

    回望我自己十一二歲時,總是非常想其他人把我視為”大個仔”。當時的”症狀” 包括對家人的善意提醒嚴加斥責: “使乜你提?” “得啦,你好煩啊。”其實甚麼是” 大個仔/女”? 教琴和學琴在促進细路仔成長的過程中有甚麼幫助? 我現在覺得,”大個仔/女”的其中一個條件是要有Feedback Mechanism。甚麼是Feedback Mechanism? 簡單來說是”檢討”。”檢討”有甚麼特別?因為它涉及幾個方面: 1) 訂下目標,2) 執行,3) 測量目標與結果之間的差距,4) 想一想如何可以做好一點。 這些全都是common sense,但我有兩點想補充。第一,就我自己專長的兩種樂器– 鋼琴和古典聲樂– 來説,只有鋼琴可以”自己聽自己”;唱歌”自己聽自己”是大忌,會做成flat 等問題。唱歌應該是”自己感覺自己”,而不是”自己聽自己”: 應該在課堂上老師跟你說這音你唱得好好,然後你記着怎樣做到的和這”好”音的感覺是甚麼,然後在台上表演時盡量repeat 這感覺。 鋼琴則不僅可以,更是應該”自己聽自己” 的,事實上,在台上”自己聽自己”更是放鬆的一個必要條件。在台上演奏之前,心中先有想要的音色,然後邊彈邊聽琴音在音樂廳中的回音。所以Feedback Mechanism 對彈琴來說是必要的。 再者,一個小朋友如果可以自己做上述的step one – 自訂目標,那麼他/她真的”大個仔/女”了。所以,學琴可以是一個”成長實驗室”! [English Version] When I look back at my adolescence, I always wanted other people to treat me like a grown-up – a wish of which its symptoms include being hostile to my family’s benevolent reminder. I would retort, saying “I can…

  • 巴哈與Data Processing [Learning Data Processing through Bach]

    為甚麼學琴?現在在香港考名校,鋼琴已經不算是樂器; 彈琴八級,遍地都是;香港人多蝸居,一部鋼琴可以佔去家中很多空間。為甚麼不去學let’s say 伸縮號: 考名校有用;比較冷門;樂器又细一點。 說到這裏,大家會聯想起一些耳熟能詳的答案:”學琴對明嘹樂理有益”,”幫助手腳協調”等等。這些全是對的,但我在這裏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學琴時要處理的數據其實頗龐大: 雙手各一行,一行內可以有多過一個聲部,腳有踏版要照顧。以今年2019 年校際音樂節八級U/E/W 128級別比賽歌Bach Prelude andFugue in D, BWV 850為例子: 比賽一定要背,但首Prelude 如何不會背錯?右手好像全部差不多…. 在這裏我會嘗試以Data Processing 的角度去解決問題。Data Processing 面對似以雜亂無章的Input Data 時,首先要做Pattern Recognition,就好像要記1, 3, 6, 10, 15, 21, 28: 不是盲目死記這些數字,而是要記數字間的距離每次加一。回到首Bach Prelude, 我在第十二小節上寫了”Last C#”,因為往後所有C 也是natural (除了從最後數回來第十小節有一個C#);又另一例子: 從最後數回來第十六個小節是第一小節的exact replica (連左手也相同),只不過開始時是D,個Replica 是G。如是者,大家可見到看鋼琴和練習腦筋的關係。 作為一個鋼琴老師,能夠從音樂中訓練學生problem solving 的能力,其實也對我自己腦筋有莫大俾益。再者,其實很多人考完八級就不再接觸鋼琴,能夠發展學生一些一生受用的life skills,是很有滿足感的! 最後,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下我演奏這首Bach的YouTube。 [English Version] Why learn piano in Hong Kong? The effort involved seems futile in many aspects: first, it will not give your children an edge in their…